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建構數學與數學教育

建構數學與數學教育

李瑩英

第一批學習建構數學教材的學生,今年上國中一年級。他們數學測驗成績的大幅滑落,引起社會大眾很多的關注和討論。計算能力的不足,是這個教學法深受批評的一點,但支持的人常會拿以下的理由來反駁:「數學不是算術」、「難道珠心算高段的人,數學就比較好嗎?」在回答這些問題以前,我們先瞭解一下數學的本質和角色。



數學可以說是描述規律、自然現象,以及進行邏輯思考、推理,一套精確而且有效率的共同語言。利用數學式子寫下各個變化量的關係,然後透過演算和推導,我們便可以作出預測。所以有人用「數學是一門研究及發展各式各樣預測方法的學問」來形容數學這門學科。從形形色色的問題中,抽離出共同的本質,只要做同一套形式的推導,我們就能對不同情境中的問題,得到相同的答案。這個抽象化,以及以簡馭繁的過程是數學中非常重要的基本精神。



我們瞭解到,對大部分的人而言,數學無非是另一套語言及思維方式,可以協助我們記錄及研究自然和人的活動。若以語言學習,來看演算在數學的角色,或許會更清楚一些。我們知道認識的單字多,並不代表就能寫出好文章,或有深刻的思想;但一個人要能寫出像樣的文章,要能閱讀和學習,卻不能沒有基本的文字駕馭能力。我們是該把力氣花在研究每個字的結構和演化,還是其它方面呢?相信大家心中會有很清楚的答案。算術不是數學的全部,但卻是其中用來蓋房子的磚塊,因此對這些基本訓練,是不應該放鬆和打折扣的。



在廣告中有個常用的技巧,便是先製造一個愉悅美好的畫面,然後再擺上他們的產品。讓消費者由於移情作用,以為只要買了該產品,就也能產生同樣的情境。我發現在教改中,也到處充滿著同樣的現象。主其事的人為我們描繪的遠景,的確美麗而且吸引人,但實際的做法是否能達到這個目標?卻是個大大的問號。在檢討數學建構教學法之前,我們先談談實際上引領這股風潮的示範教材-部編本。這份教材,以不斷提問問題的形式呈現,是它一個很可取的地方,但是對於內容的安排,筆者認為有三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一是本末倒置,二是避重就輕,三是主題不清。



教學法就是要協助學生學習、克服困難,但這份教材卻在演算法花大量的篇幅及時間,以連加嘗試等方式建構。以一個二位數乘法為例,在五年級上學期(第九冊44頁),依然用連加法來湊出答案,步驟變多了,反而增加了計算錯誤的機會,捨人類累積的經驗,一切回到最原始的方法,無異開文明之倒車。建構首先需要有基本的素材,我們不可能要一個孩童自行建構出語言,他必須透過模仿、觀察、蒐集一些語彙後,才可能逐步建構出其個人的認知及溝通模式。學習前人累積的經驗,正是在蒐集這些素材;在轉化成個人知識的過程時,我們更希望能在前人的基礎上,建構及創新出一些不同的東西,而不是花全部心思在重新建構過去的歷史!這套部編的數學課本,所強調建構的題材是運算規則十分簡單,即使在傳統教學,九成以上的學生都沒有學習困難的部分,在這個地方大費周章,相對能花在學生真正會發生困難的題材,如因數、倍數、分數的四則運算以及各式應用問題等方面的時間就反而不夠了,這樣的安排是本末倒置。剛才所提到的是縱向的時間安排,而在同一單元的橫向時間安排,也有類似的問題。



部編本對其所觸及的題材,簡單的概念,花大篇幅重複討論,但對較為深入和困難的,卻是用一個例題帶過,時間的分配完全是「避重就輕」。如何面對困難和挫折,並且加以克服,絕對是教育和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歷程。每一次成功克服困難的經驗,不但提高了我們智識上的能力,也增強了我們心理的強度和韌性。孩子真正需要的,絕對不是我們拿走這些關卡,而應該是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放慢腳步,耐心的等候,隨時給予鼓勵和支持,並且在必要時,拉他們一把。取巧地讓課程簡化,當然會降低部分學生的挫折感,但他們是否能面對未來的挑戰呢?



這份教材的另一個問題是「主題不清」。數學是個結構十分清楚的學門,但這套課本,卻是在一個單元名稱下,交雜各式的內容,完全看不出單元探討的重點,以及題材間的關係。以我一個數學專業人員,讀來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群不知要建構出什麼內容的小學生。



在前面的討論中,我們談了目前數學建構教學的一些問題,以及筆者認為比較理想的做法。那麼是否只要修正這些錯誤,全面的數學建構教學,就沒問題了呢?我們不否認有一些很能掌握建構精神的老師,做了不錯的示範教學,然而另外一大群僵化的老師,只允許學生用這套方法,或題目一開始就要求記下作法,這比以前的傳統教學更加限制學生的思想!再美好的藍圖,也要考慮它的執行面,若相應的條件不具備,結果反而會造成一場浩劫。人的學習方法有各式各樣,沒有哪一套方法能適合所有的人,獨尊一家,不管是哪一家,都會出問題,最重要的是適才適性。還在學走路的學生,硬拉著他跑,是不對的;同樣地,已經會跑的學生,硬拉下他來用走的,也是一樣的謬誤。台灣教育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沒有「因材施教」,如果規避這個關鍵,其它的努力都將是事倍功半!



或許有人覺得這太複雜,是個不可能的工程。數學上有個阿基米得原理,告訴我們一個正數無論有多小,只要累加夠多次,終會超過任何數。即使我們無法一次達到目標,但總是要往這個方向,一步一步的前進。在九年一貫中,有一些彈性時間,如果能將這些時間完全空下來,做為老師和個別學生的互動,沒輪到和老師面談的學生,就做自我學習,其進度可以是超前,也可以是補救不足。這樣做,應該可以減少一些目前課程無法因材施教的遺憾。教改應該怎麼做,還有許多地方需要討論,限於篇幅,筆者的想法將於其它文章再與讀者分享。



關於建構數學所造成的缺失,我們不應該在這個時候,再多花力氣去指責任何一個人,所有從事教育改革的人,原也都是基於一股熱誠和理想。我們應該多花心思在如何修正及補救這個缺失,建立機制,讓以後的教育改革,不再犯類似的錯誤。一次的危機,如果處理得當,反而能變成正面的轉機,正如許文龍先生所說「跌倒了,在爬起來之前,我們還可以先找找地上,有沒有金子可以以撿。」有兩件結構性的事情,我們應該趁這個機會建立,第一是建立每年學生能力評量的資料,而且資料要完全公開。這些數據,縱向可以瞭解學生程度的變化,橫向可以比較城鄉差距,以及做各種因素的資料分析,同時能與國際上其它的國家做比較。任何的教育政策,都應該受到檢驗,而且有修正的機制,如果傳統的測驗,無法呈現教學成果,那麼也應該提出另一套評量的方式,以檢驗學生能力的變化。一個無法檢驗的論說,永遠只是空話,自由心證的結果,將是爭議不斷。



第二要確實面對「因材施教」這個核心問題,一步步建立改進的方法。筆者在上文提到,我們可以利用九年一貫的彈性時間,做為學生的自由學習時段,針對其各自的需求,做不同的安排,並創造出老師與個別學生的互動機會。現在進行中的增加選修課程,當然也很好,但精神不同,筆者所強調的是空白的時間,要老師與個別學生的互動。而不要像現在,國小學童原本每星期有三堂的彈性時間,地方政府一聲令下,其中的兩堂就被挪做英文教學了。另外,透過課程時間的恰當安排,我們不需要增加太多資源和負擔,便可以讓某些科學習超前的學生,在同一時段到不同年級上同一科目(目前只有約2﹪的學生進入資優班)。這樣逐步的累積經驗,及修正缺失,我們才能創造出一個新環境,並且有能力做進一步的調整,和實施更全面的因材施教。

針對目前還在實施建構式數學的年級,之前我們談了其一些缺失,以及合理的處理,老師在教學時,應該做適當的調整,基本的精神是「加強演算能力,並繼續教學互動的精神」,時間的分配也務必要多著重在學生有困難的部分。教學上,應該給老師更大的空間,讓他們能各自選擇不同的教學法,教材可以自編,也應該允許使用或參考84年以前的課本。今年由建構數學融入九年一貫的有四年級和七年級的學生,明年則有目前的三年級和六年級,後年有目前的五年級學生。現在面臨的問題有兩方面,一個是學生演算能力的不足,一個是進度的落後。關於前者,其實只要觀念改變,每天多練習個20分鐘,兩星期一定可以看到成效。拿副撲克牌,親子或同學間就能做很多加減乘除的練習,而計算機也是很方便的練習工具,自己出個題目,紙筆先做運算,再對照一下答案對不對。而九九乘法表,多背幾次,也就熟悉了。學生有空白的時間,才有機會各自針對自己的需要,有不同的作法。至於進度落後的問題,我們不應該急就章地要在短時間內,透過密集加課來彌補,這樣對學生和老師都是很大的壓力,也反而沒辦法學好。我們應該透過比較長的時間來調整,如一年到兩年來調整,其間允許老師打破各冊的進度,自行選擇合適的教材。各版本的書商已有做額外的銜接題材,教育部也可以委託部分學者或單位,設計一份參考的調整進度時程。然而並非只要融入九年一貫,大家就可以高枕無憂,九年一貫中的數學及其它教學,依然急待各方做仔細的檢討和改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