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畢業生選擇就近入學高中,大學學測成績優異亮麗
|
|
|
教育部自96年至99年持續進行4年的「就近與跨區入學高中學生學測成績分析比較計畫」,已建立長期性、追蹤性、累積性、精緻性及一致性的數據分析成果:1.在相同基測成績條件下,選擇就近入學高中的學生,三年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優於就讀非鄰近高中的學生。2. 學生和家長已逐漸建立就近入學的觀念,就近入學比例明顯逐年增加。3.「家人支持」與「學習表現」滿意度與學業成就呈現正相關。
為提供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的就學區規劃方案、高中優質化及均質化輔助方案、學生生涯規劃與輔導方案等之參考,教育部自96年開始持續4年委請國立宜蘭高級中學吳校長清鏞主持「就近與跨區入學高中學生學測成績分析比較計畫」,針對92至96年間參加國中基測,PR值60以上之國中畢業生,就讀普通高中三年後分別參加95至99年大學學測者,進行學測成績的比較分析,包含全國普通高級中學招收就近入學國中畢業生與跨區就學學生成績表現的比較分析、相同基礎之國中畢業生選擇就近入學與就讀非鄰近高中後的成績表現差異、高中學生不同就學行為之學業成就;獲得重要發現逐項說明如下:
在相同基測成績條件下,選擇就近入學高中的學生,三年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優於就讀非鄰近高中的學生。
從附件一(圖1-1~圖1-12) 不同就學選擇行為的學測成績表現,就全國所呈現的整體結果來看,國中畢業生就讀高級中學三年後,其參加大學學測的成績,除92年基測(學測為95年)成績PR值介於92~80區間(圖1-9、圖1-10)及96年(學測為99年)PR89-80者(圖1-10),呈現跨他縣(市)就學者優於留原國中所在縣(市)入學者外,其餘各級組學生在92~96年,均呈現留原國中所在縣(市)入學者優於跨他縣(市)就學者。但屬都會邊緣地區則出現較多差異的情形,此種情形可解釋目前在跨區或跨縣(市)就讀的情形主要發生於都會與其周邊地區的現象。
此外,本研究也同時發現:就讀都會區前二志願高中來自本縣市國中者優於從其他縣市前來就讀者;在社區型高中就讀者優於跨縣(市)前往都會區前二志願學校就讀者。(參見表1)
表1. 不同就學行為群組間比較分析彙總表
本計畫探討基測到學測高成就生的分布變化情形,基於部分跨區就讀明星高中的學生,認為明星高中的學生成績表現優於社區高中,決定選擇跨區的現象;以各高中擁有96年國中基測達PR99的學生(3,500名)與99年大學學測全國前3,500名的成績優秀學生數,繪製統計地圖及人數變化的立體圖(參見附件二)。結果發現:
在「優秀入學新生(基測達PR99)」方面:絕大多數集中在第一志願明星高中,臺北的第一志願高中超過1,300人,臺中與高雄第一志願高中都有300人以上,桃園、臺南第一志願高中也在200人以上。除新竹、彰化、嘉義外,其他學校的優秀學生數多在10人以下(圖2-1)。
在「學習成果優秀學生(學測全國前3,500名)」方面:臺北市第一志願高中的學生,仍維持為優秀學生的只剩800人;而許多學校從本來沒有「優秀入學新生」,增加到有十幾名「學習成果優秀學生」。在臺北市、臺中市、高雄市的許多非第一志願高中,也發展出優秀學生。宜蘭縣、雲林縣、臺南北部,從本來的基測時小點變成學測時的小圈,優秀學生數成長了近20人。但也有部分縣市的高中優秀學生的成長不明顯 (圖2-2) 。
從各高中優秀學生(含「優秀入學新生」及「學習成果優秀學生」)人數變化的立體圖,更能顯示出許多都會型非第一志願高中與社區高中,在較少優秀的入學生限制下,仍然培育出許多優秀學生 (圖2-3) ,此與本部近年推動高中職社區化、優質化與均質化等政策之目標吻合。
學生和家長已逐漸建立就近入學的觀念,就近入學比例明顯逐年增加。
(一) 從學生就學流動的整體趨勢來看,在94年有明顯的上升,其後三年則是呈現相對穩定的現象;在選擇跨縣(市)之高中就學的比例則相對呈現降低的現象;尤其是PR99擁有高度選擇權之高分群學生,其就近入學比例明顯逐年增加,顯示就近入學的觀念已逐漸在學生和家長中建立。(圖3)
圗3.92-96年留原國中所在縣市入學高中比率變化
(二) 高分群學生跨區選校路線仍多往臺北市前二志願學校集中,但逐年趨緩且跨區距離縮短。都會區傳統前二志願學校學生中仍有超過1/3是來自外縣(市),顯示其對成績優秀(PR90以上)學生仍具高度吸引力。但自94年起,來自學校所在地國中生的比例逐漸增加並維持穩定的現象。(圖4)
圗4.前二志願高中92~96年來自本縣市國中入學比率變化
(三) 從GIS分析92~96年間學生選校模式來看,就整體而言,各地基測區PR99遠距離跨區現象逐年減少,就讀當地明星高中的路線逐漸增加。和93~95年相比,96年PR99學生的選校路線,長距離跨區選讀臺北市的路線減少;雲林縣之臺北跨區就讀生明顯減少;原來在95年選讀臺北較多的高雄縣、屏東縣轉而就讀附近臺南市與高雄市的明星高中。中部地區臺中的明星高中增加就讀吸引力,許多苗栗縣與雲林縣的學生未選擇臺北明星高中,選擇就近流向中區的明星高中。但花蓮、臺東地區在96年的跨區選讀則增加許多。(參見附件三,圖5-1~圖5-5)
不同基礎學生選校歷程確實存在差異、「家人支持」與「學習表現」滿意度與學業成就呈現正相關 不同基礎學生選校歷程確實存在差異。擁有較高選擇權的高基礎者,較注意高中的名氣與過去升學率,但卻未見有較高的成就表現;低基礎者雖較不具選擇權,但更在意學校交通的便利性。 在選校因素中「國中基測成績」、「學校是公立或私立」、「高中學校的學費」、「是我自己所喜歡而選的」、「參考住家附近學校的資訊」等五項因素,無論基礎高低學生,都同意列為選校考量因素。「高中師生來學校的招生宣傳」、「學校發放獎學金」與「與國中同學或好友選擇同校」等三項因素則是共同列為不同意之因素(表2)。
表2. 不同基礎學生就學選校因素分析彙整表
「家人支持」與「學習表現」滿意度與學業成就呈現正相關:
從不同基礎與成就的分析發現,低基礎高成就學生,相較於高基礎低成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獲得「家人支持」與「學習表現」有更高的滿意度,此顯示家人支持對學生的學習是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就近就學有助家庭支持系統的建立,可直接反映於學生的學習成就。而學習成就的逐步提昇又具有鼓舞作用,產生良性循環,從而提升其學業成就。 本研究的分析探討可以發現,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重要因素,包含:學生的自我概念、個人特質、心理健康、家庭期許、鼓勵性的學習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校對學生學術需求的滿足等。由於高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仍未臻成熟,生活自理能力仍不足,而就近入學(完全中學直升或留在鄰近高中)的學生,不需每天長途跋涉、不需面對生活與學習型態落差的衝擊,且與家庭系統成員間有較多的互動、可獲得較多的情緒支持、較多的協助、較直接獲得家庭成員的正向期待等相對較穩定的學習環境,故而有利於學習效果的增進。 綜合本專案4年所獲致的成果,顯示就近就學有助家庭支持系統的建立,可直接反映於學生的學習成就。而學習成就的逐步提昇又具有鼓舞作用,產生良性循環,從而提升其學業成就。就近就學的優點,在家長方面,減輕生活與經濟負擔;在學生方面,因縮短就學通勤時間,學生減少精神與體力的耗損、增加睡眠與休息時間、與家庭系統成員間有較多的互動及情緒的支持、促進了家庭親子關係等。呼籲全國的家長與學生,調整升學選校的傳統價值與從眾迷思,審慎評估孩子的心理成長需求、通學車程與交通方便性;依學生自我特質與學習風格,妥適選擇適當之學校並選擇就近入學就讀;提供接納的家庭支持系統,協助子女升學選校與學習發展之歷程。 從本專案針對近五年國中基測與大學入學考試成績的比較分析,發現城鄉間的差異、同地區不同年度間的消長、都會邊緣地區的相對弱勢、及部分傳統相對資源弱勢地區學校的優異表現等,均呈現學生素質不必然完全受限於客觀環境變項;其關鍵因素應與學校教師之教學專業有密切關係。建議各教育主管機關與高中學校應整合行政機關與學校力量,除應持續投入資源,協助社區高中改善教學設備、提升教師教學品質與專業發展、導引學校改善校園文化外,並在高中職優質化推動具體作為中,建立高中學校精進教學與系統性補救教學模式、學習診斷與補救教學策略。同時針對大都會邊緣地區與優秀學生流失比例較高之地區學校,提供經營策略輔導與資源投入,以提升當地國中畢業生之向心力。 教育部將繼續調整擴大高中職優質化輔助方案及高中職均質化方案,協助社區型高中職提升教師專業發展與改善教學環境設備,導引改善校園文化,增加優質高中職數量;繼續推動大學招生繁星計畫,提高社區及偏鄉高中升學機會,支持推動高中職社區化;促使社區內高中職達到均優的目標,以引導學生就讀鄰近高中的意願,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做好奠基。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